“噢......”
“臭小子,讲了一堆的道理,都快把你爹给讲懵了!”
“至于是否让你着手设立锦衣卫和暂时执掌锦衣卫的事情倒时再说吧,就算咱同意,你娘不一定同意,她若是不同意,咱要是先答应了,那你爹我往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咯!”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自嘲道,随后又问道:“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是必须设一名的,说吧,你是不是有人选了?”
“回父皇,常遇春次子常升!”
“目前为止,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也不拖泥带水,说出了自己的人选。
其实朱标心中还有一个更加适合的人选,只是现在时候未到!
但是以目前来看,经过多番综合的考虑之后,常升无疑是他现在最好的选择。
常升作为大明战神鄂国公也就是自己的岳父常遇春的次子,也是蓝玉的亲外甥,又是自己的小舅子,让他有足够强大的靠山放开手去做。
其次,常升为人谨慎,颇有城府,行事果决,忠信兼备,各方面远胜其兄常茂。
并且,朱标有十全的把握能够掌控得了常升。
将自己人放在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上,朱标显然更加放心。
“哈哈哈!”
“你小子倒是想的挺周到啊!”
“倒是一下子破解了咱的难题。”
“不愧是咱的太子爷,真是青出于蓝啊!”
朱元璋到现在才完全明白过来,为什么朱标之前在给朱雄英选择递补老师人选的时候,会提出要那几个自己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人了!
还有,为什么要坚持主动请缨执掌锦衣卫。
这小子,果然是精明得很呐!
臭小子,现在终于明白该培植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人了!
毕竟,咱老朱给朱标配置的那些文武大臣终究是自己给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若让这些功勋大臣完全听话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培植出来的人,才有更大的概率对自己忠心耿耿!
对于朱标推荐的这个人选,朱元璋竟然莫名的满意!
朱元璋担心的问题,朱标几乎都能合理破解。
朱元璋想不到的细节,朱标几乎都已经考虑到。
不管是于公于私,都不禁让朱元璋对眼前的这位太子爷另眼相看了不少!
整个过程下来,朱元璋竟然前所未有的对朱标感到百分之百的满意。
“常升是合适,不过,你也得经过常氏那一关,锦衣卫可不是个省心的差事,将她的亲弟弟拉下水,咱是担心到时候搞得你们夫妻俩鸡犬不宁啊。”
朱元璋说罢,竟然露出了玩味的笑容,其中带着一丝调侃。
老子现在要去说服你娘,你小子也在也得说服你老婆,咱俩谁也没比谁好到哪里去!
“请父皇放心,常氏一向通情达理,与儿臣心心相印,倒是父皇你......”
朱标说罢,同样有些调侃的看向朱元璋,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老朱,貌似你老婆更不好搞定哦,加油哦,嚯嚯!
咱可没说要把锦衣卫建成冷血酷衙,也没说这锦衣卫指挥使就一定是酷吏!
咱现在需要的是陆炳这样甚至更胜陆炳的锦衣卫头子!
既然敢把自己的小舅子拉下水,自然有十足的信心调教!
“......”
朱元璋当即愣住,表情略显委屈!
朱标说的对,咱老朱家里的那位可比你家的常氏难搞多了!
咱还得好好想想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快搞定才行!
“嘁!到时候看你老子表现吧!”
“锦衣卫这事,到时候咱俩再认真议议。”
朱元璋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
“昨日,吏部呈上来了一份荐举各地官员的名单,咱看了一下,好家伙,几乎都是他胡惟庸的门生故吏!”
“可把咱给气惨咯!”
朱元璋说罢满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老大,对此,你怎么看?”
随后,朱元璋又想听听朱标的意见。
对于官员选拔这件事情,朱标一直是反对停止科举的,毕竟相对于科举,荐举的后遗症也不小!
经过几年的荐举,估计是产生的诸多的后遗症让老朱感到难受了。
“洪武元年,我朝开始酝酿和准备科举制,为充分发展教育基础,父皇诏令建立国子监,下令品官子弟及平民‘俊秀通文义者’充国子监生,洪武元年,父皇又诏令全国的州县都设立官学,作为天下士子的求学之所。”
“洪武三年,父皇下诏开科,以求解决官员选拔问题,望选出出政务能力强、道德文艺俱佳的人才。”
“然而,在经过几年取士的实践之后,科举选拔的人才与父皇之前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暂停科举,改为荐举。”
“但是,荐举又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假公济私,亦无法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也未能达到朝廷选拔人才的目的。”
“科举和荐举都均有利弊,儿臣认为不可偏废其一,应重开科举,与荐举并举,两者相辅相成,疏通纳才渠道。”
朱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简单点来讲,科举选拔上来的几乎都是死读书的士子,实践能力差,荐举又怕任人唯亲结党营私,两边都纠结。
朱标原先还想说说对大明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议,但是想想还是暂且算了!
毕竟,咱现在还未完全掌控大明权柄,所以还不到时候。
而且,教育体制改革这种事情兹事体大,涉及国本,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是得从长计议。
“重开科举?”
朱元璋忍不住皱了皱眉,随后立即摆了摆手道:“这个以后再说吧。”
或许是因为吃过科举的亏,所以看起来对科举十分反感。
虽然朱元璋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朱标还是可以看出自己的这位老爹对于重开科举这件事情还是持反对态度!
所以,也不再多说什么。
要想恢复科举看起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自己还得见机行事才行。
“儿臣还有一个暂时性的方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见朱元璋暂时无意重开科举,朱标继续道。
朱元璋:“说吧。”
朱标立即道:“父皇,这些荐举上来的,如果确实能力出众的,经过考察,能够提任的可以提任,只是,儿臣认为,能够被荐举上来的,其中大部分要么是朝中勋贵大臣的子嗣亲朋,要么是门生故吏,要么有某种利益牵扯,要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财物打点过的,那么剩下那些无法提任的官员要么就是没有背景,无权无势,又或者没有送礼打点,咱们何不剑走偏锋,从这些落选的人当中考察选拔一批人,说不定可以选出一些不趋炎附势,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古往今来,不懂得趋炎附势,性格耿直,只会埋头苦干,即使才华横溢实干能力出众,也不一定会得到上级垂青,有的人终其一生怀才不遇,最终被淹没在滚滚历史尘埃之中,甚是令人惋惜!
为此,这类空有能力和抱负,因为没有背景和“钞能力”而一直得不到重用的人,最终也会因大失所望选择躺平!
谁说躺平的就一定是窝囊废?
嘁!
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反而恰恰是曾经意气风发能力出众有真才实干的人!!!
只是缺乏同等的机会而已!!!
实属被逼无奈!
恰好,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不喜欢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却又求贤若渴的帝王,于是朱标便直戳老朱所想,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说是暂时性的办法,那是因为,这种方法在执行过一次之后,若是没有专门的机制牵制,怕是会有人投机取巧,到时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