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桌上大碗大碗满满满的各种肉菜,闻着空气中香浓的肉香,李蔓萍是真的服气,她娘和伯娘婶婶们的手艺都太好了。
家境好,人又长的漂亮,还各有各的特长,做的饭菜也美味,家里家外都能一把抓,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她爹几兄弟是多好的命,才能在合适的时间遇到这几个稀世珍宝,还能幸运的娶回家生儿育女过温馨小日子。
“来,我们兄弟她家妯娌时隔多年,直到现在才难得的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是不容易,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见外的放开了吃。”
李义昌看着手脚健全的二弟,在心里默默感谢李家的祖宗八辈的保佑,同时也期盼祖宗们给力点,把他两儿子的小命也保了。
今天的菜色十分丰富,难得的大家都吃撑了,李蔓萍绕着院子走了十分钟,被太阳晒得眼花头晕的,干脆回了自己房间睡午觉了。
她不知道就在她睡下不久,村里的闲人们来了一波又一波,纷纷来来打听看着就不一般的李家二伯的消息。
李胜国觉得事无不可对人言,有人问能回的他全都回答了。
于是随后李家早年参军的老二回来了,不仅回来了还当了官,是县里的新县长的消息就传的人尽皆知,甚至还在往外村扩散。
等没人了,李义昌疑惑看着李胜国,他不觉得他二弟是这种炫耀傻白的性子,会毫无保留的与人交好。
“大哥,我的身份摆在这里,以后大家早晚都会知道,没有隐瞒不说的必要,现在透露一下也没什么,其他人还会自觉的避让你们几分,不敢轻易来找麻烦。”
李胜国大方的透露他心底的想法,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无伤大雅的事说出来能帮到自己的亲人,他肯定会全力去做到最好。
大部分村里人看李家的眼神都带着敬畏和讨好,一门四个兄弟,各个都有能耐,老大老三在县里开着铺子,老二是县里的一把手,老四是警察局的小队长。
看看这配置,李家家境好生活好是自然而然的,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已经不会引起不必要的嫉妒了。
时光匆匆,眨眼间就来到了55年,李蔓萍已经17岁了,在阳光明媚火热的夏季,李蔓萍即将迎来她的高中结业。
几年过去,在优渥的生活下加持下,李蔓萍长成了远近闻名漂亮迷人的大姑娘,杨琴已经迎来了几波媒人登门。
“我姑娘读书学习厉害,暂时不想嫁人,她还要追赶哥哥们的脚步考大学呢,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这是杨琴婉拒媒人的话,附近社区的人都知道她有考上大学的儿子和侄子,听她的话就知道她还要把女儿也送进大学深造,自认配不上大学生的人也就老实的退缩,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姑娘当媳妇了。
也有那种看不清自己的人,厚着脸皮上门骚扰,被拒绝了就破口大骂,骂杨琴拿着个漂亮闺女吊着街坊,骂李蔓萍就是个女人,早晚也是要嫁人生子的,现在仗着出色的容貌往外出上学,不知道是不是想在外面勾引别的人。
话越传越难听,最后是李义隆和李胜国出面解决的,也不知道是做了什么,反正李蔓萍是清净了。
李蔓萍吃得好穿的好,是县里唯一的高中学校里的美女学生之一。
她高高的个子,哪怕在冬季穿着厚厚的棉衣依然不掩其发育良好的出色身段,一头乌黑秀发高高的绑成马尾扎在头上,走动起来一晃一晃的,看起来活泼又可爱。
“李蔓萍同学,请你等一等,我,我有话问你。”
身后传来男生的喊声,正想背着包出教室门的李蔓萍只好停住脚步,回头看着问话的同学。
班里的其他同学也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竖起耳朵眼神假装不经意的飘过来飘过去,对男生想问的话特别感兴趣。
都不急着出班级门回家了,手下收拾物品的速度放慢又放慢,就为了看个现场。
“有什么事吗,罗同学。”
“我…我…”
男孩站在位置上,看着四周同学装模作样的收拾物品,想改天吧又不舍得,于是扭捏又紧张的不停翻着手里的课本,偶尔抬头看一眼容貌妍丽的李蔓萍,阳光俊朗白皙的脸蛋渐渐变得绯红。
“我…我想问问你…你会考哪个大学,选择什么类别就读,我能和你一起参考选同一个学校吗?”
男同学似是鼓足了才勇气开口询问,问完话就羞涩的低头看着课桌,静待佳人的回答。
“嗯,这个我要回去想一想,还要问问家里人,不过我对农业有兴趣,多半是选农业大学。”
李蔓萍看着罗同学通红的俊脸,可惜她没有丝毫的心动感觉,看来她的菜还没有到来。
但也把自己心仪的学校说明,至于他的好感,人家又没表态,她还能自作多情的劝说不成,只能把他当做一般同学处着,不远离也不故意接近。
李蔓萍有空间帮忙作弊,她就想到农业大学里去刚认真学习,特别是和作物遗传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有关的内容。
“是…是吗,农业大学吗?”
罗同学声音都颤抖了,他的心仪学校是其他的啊,难道他要放弃。
因为他们的县城地处偏僻还狭小,所以容纳不下建立大学学校,现有的高中学校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学校了,要上大学都需要去外面就读。
建国后因为高等学校都聚集在沿海城市和沿海周边的情况,针对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性,国家在52年进行了调整调动和新建,在其他地区陆续有了高等学校的影子,所以现在他们能选择的学校也多了。
同一个学校也分了不同的科目,看样子他和李同学钟爱的类别不一样,可能不能继续做同学了。
李蔓萍看罗同学已经陷入了自己的世界,忽略了周围,便干脆的转身走人。
在她看来,就她所在的县城的高中学校,有能力又有财力继续上学的人并不多,毕业的学生有七八人,继续读大学的能有二十个已经算多的了,实际情况可能更少。
去外地上学,除了少量的学费,开销更多的是衣食住行的需要,没点经济能力是不行的。
建国后到现在虽说一直在发展经济,可这是个长期行为,大部分人依然在温饱线下挣扎,看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