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开始谈兵,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干扰韩信的注意力,他全神贯注,尽量把所有部署用最短的时间,最明白的话告诉所有参与的人,从不故作高深,也绝不故弄玄虚,他不时还停一下,给听者发问的时间,力求所有人理解他全部的意图。
他一边说,一边习惯性把汉军的那张军用图上把不是太大的偏差随手改了,把一些找遍书上图册都找不到的诸如诸如山丘,沼泽一些一些地方随手加上,有些地方就是村镇旁边的溪流,若是有用,他都能随手标出来。
每次看韩信对着行军图布军,汉王都有一种错觉,觉得整个中原每一寸土地在他心中,此刻就算有人问某条河流里正飞过几只寒鸭,哪条街道正跑过几个孩童,只怕他也能立即回答出来,只是大家不会无聊到去问而已。
如果说汉王有什么超凡脱俗的本领,那就是善于听。
当时从彭城败逃,一堆人给他出主意,乱糟糟的有说去这里有说去哪里。
汉王从万千的建议里问了一句:那个郑庄公不肯给他弟弟的那个地方,现在叫什么?
他就这样选了荥阳做战场。理由是那个郑庄公并不傻。
更何况,此刻韩信还说得这么详细,这样条理分明。
韩信说:项羽后退,齐则为先锋,负责拦截
汉王听懂了,齐破齐城破破龙且,势如破竹,锐气正盛,自然为先锋最合适。
韩信:汉王自将中军,后备军两路,各十万,若项羽撤退,快速追击-------
刘邦也懂,项羽一退,自己就变成了后军,一定要玩命进攻,千万不能追丢,不然项羽可能突破韩信的军阵逃出生天……但是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追上,项羽那是什么速度
韩信:梁军与九江军马以及楚大将周殷军由梁王和淮南王相时而动……
汉王也懂,英布和彭越这种战争的机器要有自主权,他们会自己把握时机,该进时进,该退时退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汉王一边听一边惊讶的发现,这次他懂韩信所有的布置。
就算是完全不知兵法的人,也能听出来韩信今日这番安排与以往不同,半点花哨都没有。
他是为谁在做安排?这样大巧不工,这样重剑无锋,他为什么今天解说得如此详细,是因为……因为他知道今天这场仗的指挥可能不是他自己?
他已经拿下了彭城,断了项羽的归路,把决战能做到准备全部做到都做了还肯带精兵三十万前来,而自己,却一直在怀疑人家,就像张良所说,如果韩信真要自立为王,就算完全不问汉王的意见,又能如何?谁又能管得住?
韩信把全部的打算全盘托出,等待着大家的疑虑或反驳。
但是,一片鸦雀无声。
汉王本来有无数问题,但已经什么都不想问了。
不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韩信终于来了,带来三十万精兵,带来灭楚的方略,还有什么更重要,他刚才想问的问题,没有一件重要过这些事。
韩信说得足够明白,今天到场的诸位都是深知兵法之人,不然不可能出现在这里,都连一个异样意见都没有。
“既然都没有意见,请大王验兵符。”韩信把三十万兵符奉上。
接着,彭越奉上十万,英布奉上十万,和刘邦自己手里的十万放在一起。
六十万联军的虎符和金印放在刘邦案前。
汉王拿起来六十万军的虎符和金印,看着天下兵马。
天下兵马都在等待着他的命令。
兵有了,将有了,作战的方案有了。
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下令,没想到他一步步走到韩信面前,把六十万虎符金印全部推到他面前,只说了三个字:你来打!
别人的主意就算自己再怎么照单全收又怎么能比得上一个人出自心底的灵活调度。
然后汉王当着满营的将士,当着天下兵马的面,笑到:这一定是你琢磨了多久烂熟于心的打法,你自己来打!
六十万大军,就这么实实在在摆在面前。
汉王看着韩信接过兵符,下意识的不是紧张,而是松了一口气,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到头儿了,终于不用自己再面对项羽了。”
室内的诸侯,室外的项羽,终于不需要他一个人面对了。
韩信拿起来可以调动六十万大军的令箭,带一丝犹疑一丝不确定看着汉王,这次汉王连半丝迟疑都没有,立即说:季唯令是从!
他都这样说了。
英布也表态:布唯令是从!
彭越:越唯令是从。
韩信依次扫过三军,目光所有的声音都是:末将唯令是从!
于是,韩信握着六十万兵符,下了第一个命令:原地待命!妄动者斩!
汉王立即就开始有点后悔。
什么?难道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有不开战的可能?那做那么多的布置做什么?
每次都是这样,刚下定最后的决心支持他,然后立即悔不当初。
他想,刚给出去的兵符还好拿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