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天色灰蒙蒙,快至寅时(约清晨三至五点钟)。
李应打开房门,伸手不见五指,感觉前世早八的回忆在背刺,睡眼惺忪考什么,。
“李公子,祝你好运。”隔壁的隔壁窗外传来一阵悦耳女音。
李应抬手笑道,“张姑娘,借你吉言。”
“大哥,走了马车等着呢。”李静在院外喊道。
“来了。”
冷风瑟瑟,院内独留两个打开的窗口。
此时,城东南方向贡院外,聚集着大批生员,有的蹲着省着光查字,偶尔摇头晃脑,有的三五成群谈笑风生,也有的离得老远感受亲人鼓励加油。
“大哥,我。”
“阿虓,你知道怎么做吧,这事我不用多说,记住切莫走漏风声。”
“放心,我已经调查清楚。”李虓点点头。
“行,走吧,阿静。”
因为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场。
不一会儿开始点名,经过搜检,考生依号入闱。
经过一排排格子屋,有的木门紧闭,四周都是巡逻,看来重文轻武的大宋对这方面还是比较严格。
拿着自己的牌子走进一间小屋,还没茅厕大的空间,勉强半卧。
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
号房又称考棚,里面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支蜡烛。
炭火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
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时间很久因此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
李应打开考卷,第一场竟然考得只有四书五经,以前都是加上诗词一起的。
猜想可能随着诗词的大盛,便将诗词放在第二场考核,取消了原本的第二场五经和诏、判、表、诰为题。
也不管那么多了,脑中早就记得密密麻麻,如同看着大屏幕抄答案一般,直接写上。
至于字体肯定不敢用宋徽宗的瘦金体,略微改动一番,也是十分赏心悦目的。
不出半天,李应便做完了,不过不能提前交卷,只能躺在号房脑中放电影。
说起来,除了小时候看,后来游历四州风景更盛便没怎么看了,这次再刷一遍狂飙。
监考官,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监考官一概不问。
后面两天闭目养神,或是修炼武功,也算熬过去了。
李应等了一会儿才交卷,便准备在外面等阿静,没想到早就出来了。
“阿静,这么快,学得不错嘛。”李应顶着艳阳天问道。
“大哥过奖了,不过是些基础,有些句子的理解,还得看考官的想法。”
“嗯,不错。”
一旁传来轻蔑笑声,“这么快出来,乡巴佬就是乡巴佬不会交白卷吧?”
“哈哈哈,我猜可能乱写一通。”
“不错,我也这样想的。”
看着谈笑的昨日几人,李应只是含笑没有说话,李静低着头看不清表情。
“这位兄台可是与郭公子有过节?”
李应寻声望去,是两位个青白锦袍的生员,倒是颇为俊逸,多是书生意气没什么架子。
“有些口角,两位是?”
“在下李纲李伯纪,无锡人氏,旁边这位是我好友邓肃。”
“邓肃,邓志宏。”邓肃拱拱手。
抗金名臣李纲?诗讽花石纲的谏官邓肃,名人啊,李应瞅着这两位不在秀州华亭吗,原属于江苏无锡后改为杭州,跑山东作甚?
“李应,本地人氏,尚无字号,这位是我胞弟,李静。”李应拱手回礼。
“我见两位气度不凡,又是家门,何不一同饮酒一番?”李纲微笑道,很有亲和力。
“正有此意,城内有家酒楼不错,号醉仙,两位同往。”
“哈哈哈,同往。”李纲颇为开朗,善交友,邓肃就比较冷性子只是点点头跟上。
酒过三巡,双方都是文人墨客。也算比较相谈甚欢,李应问出疑惑,“两位秀州人氏,怎跑到郓州赶考?”
“哎,李兄有所不知,那朱冲,朱勔父子得蔡京赏识,开设应奉局,如今江南,两浙一带民不聊生,官场也是贪污腐败,没有出头日啊。”
说着,李纲本是小酌,也不由气愤得大饮一口,其余三人皆陪饮。
李应看着眼前,吃酒买醉,恨不不能手刃奸贼的宋朝民族英雄,也是颇为感慨。
“怪不得,那朱冲父子已经嚣张到如此地步了吗?”
“只怕更甚。”李纲摇摇头,“不说那些,今日两位兄台考得如何?”
“也就那样,会的填上,不会瞎琢磨呗。”
“哈哈哈,真性情,听说今年四书五经和时论还算好,只是这诗词居然若是写得好,会被御承给官家。”
“噢竟有此事。”
“小道消息,不知真假,不过近日买诗之人多了不少。”邓肃点点头。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买来的终究不合时宜。”李应笑着摇摇头。
“说得不错,哈哈哈,当浮一大白。”李纲举杯,心情似乎好不少。
此时,贡院内,诸多考官批改考卷,名字已被糊上也不知道个你我他,只能看看字迹。
多是摇头,偶尔觉得先贤名句理解不错,画上记号给更上一级考官评价。
“冯大人,请这三篇,该如何定级?”
冯澥抬头,三位考官举着三张考卷示意。
“怎么,都是满分不成?”冯澥不太在意,答案虽然有几题不唯一,但都是有标准的,也不怕凭情感错改。
“正是。这三篇的答案皆是上上,基础十分扎实。”
冯澥接过定眼几番扫视,果真如此。
“那便以书法论高低。”冯澥评上自己的打分。
“是。”三人齐声答应。
接下来,还没休息一天,便准备第二次考试。
又是熟悉的角落,又是熟悉的逼仄。
李应翻开题目,果然是诗词,不知道是不是有比较情节,宋朝为了让自己比得上唐朝,不仅大力推崇词句成为宋词特色,还要自己的诗句也不能落后。
因此,大宋的文人,基本都是诗词皆可信手拈来,除了曲儿,目前的发展比较幼雏。
第一题便是律诗,以情思为题,李应有些打脑壳,有时候喷皇帝也是有原因的,自己看看一天天在干嘛,考试题出这个。
要念给谁听嘛,李师师已经是自己丫鬟了,难不成是赵元奴,王仲端?
不知道这个赵佶在搞什么,不务正业,收集诗词,取悦相好,活该被灭。
摇摇头,算了还是正事要紧,既然有可能会出现在赵佶面前,就不能糊弄了,本来打算自己随便写几首打油诗就是。
得做回文抄公,动用未来才子的诗句了。
不过情爱还很出名的律诗,李应扫视半天,貌似南宋大多都是词,律诗很少。
明朝也有,大多是女子写得更柔情,至于清算了,不够传世,哎差点忘了元朝这首。
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也有的说是晚唐的没明确记载,应该没有偏题吧。
管他呢,李应舔舔毫尖,提笔写下,西风吹老洞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