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年的春风吹遍了江南大地,京口细细的杨柳枝像是珠帘慢慢地摇摆着。刘牢之放下手头的杂务,开始在南山书院里面读书。南山书院里面大多都是晋陵、丹阳、广陵甚至是三吴地区的普通官宦子弟或者是寒门的学子。从刘家各地的子弟学校里选拔的优秀者,也都被派遣到了南山书院里面继续学习,所以刘牢之在南山书院,倒也并不寂寞。
刘牢之建立南山书院之后,一直是范汪在主持这里的教学,刘家只是由刘衡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管事负责这里的后勤,其余的概不过问。范汪推崇儒学,他的这些好友也大都是一些儒生,教授学生的内容也都没有一定的规定,都是随兴而定。这里的学生也并无什么学习任务,像京口这里的年轻人,都是兴致来了就来听一听,大半月不来也是常有的事。
“怪不得这两年南山书院名声不显,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人才,这也太自由散漫了!”似刘牢之这等习惯了军旅生涯的人,看着南山书院的散漫作风实在是无法容忍,只好亲自找范汪来商议书院的事。范汪算不上多忙,却也不是想见就见得,刘牢之好不容易预约了见面的时间。
“山长,书院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刘牢之的表情很是急切。
范汪皱起了眉头,不满地“哼”了一声。念及他刘家是出资方,才不耐烦地道:“你且说说,书院的教学有什么问题?”
刘牢之拱手道:“山长莫要着急,听小子慢慢道来。”
“现在书院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坛讲课。学生们自己选择去听,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全凭学生自己的悟性。老师从来不去考较学生,也就没有了‘教学相长’的土壤。我们在此开设书院,为的是弘扬儒学,为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如此,等这些学子们步入朝堂之后,才能慢慢改变朝廷这种清谈成风,务虚不务实的风气!”
范汪听到“弘扬儒学”四个字,眉头这才慢慢地舒展开来。他一生尊崇儒学,反感清谈,这也是他愿意接受刘牢之的邀请,在南山开坛讲课的原因之一。
“南山书院又不是启蒙学校,来到这里的学子都是有一定学识的,不需要我们再为他讲解《论语》吧?”
刘牢之笑道:“山长,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是一本《论语》,不同的人也能读出不同的道理来。我们弘扬儒学,自然要教授儒家经典。”
范汪笑道:“书院的老师教授的,也都是这些儒者读儒家经典的感悟啊!”
“山长说得不错,那么请问山长,按照目前的教学模式,学子们在学校里读上几年之后,能否精通儒学经典?”刘牢之问道。
范汪想了想,正色道:“不能!每位老师所讲,都是他自己的所长,也都是他领悟最深的。即便是把所有老师所讲的内容加起来,也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儒家经典。”
刘牢之笑道:“这就是了!每个人都在藏拙露巧,遇到一个大家都不精通的,学生们岂不是全凭自己去悟?如果这个学生也懒得去想,那他岂不是就学不到这些东西了?”
范汪失笑道:“阿全有些求全责备了!”
刘牢之笑道:“山长,不是小子较真,如果考虑到很多学生平日来的不是那么勤,这些学生所能掌握的就更加不全了。所以我们应该想一个办法,使得教学的内容能够涵盖所有的儒家经典!”
范汪道:“你小子口气倒不小!涵盖所有的儒家经典,那可是不容易做到的。”
刘牢之道:“山长,我们组织老师编纂一部教材如何?”
“编纂教材?”范汪一愣,看着刘牢之,不知道他为什么提这么一个建议。
刘牢之笑道:“对,编纂教材。每一部儒家经典,我们组织书院的老师来编写他们各自精通的部分。对于那些大家都不精通的,不妨一起议一议,商量出一个方案来。如此一来,老师们相互讨论,也能相互增进学识。——即便是先生们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把这些见解同时编纂在书里,供学生们自己去讨论和选择。”
“我们可以把书院的教材刊印出来,发行到全国各地,让全天下的学子们,都做南山书院的学生!”刘牢之蛊惑道。
范汪眼前一亮,如果真能让自己的观点流传于天下,老师们肯定乐意编纂这样的教材。何况如刘牢之所说,有些研究的盲点,通过编纂教材也能够迫使老师们去讨论。他点着头,赞同地道:“阿全这个主意好!教材编纂完毕之后,书院就可以根据教材安排老师讲课,使得教学能够有序进行!”
刘牢之笑道:“既然山长也同意编纂教材,那就尽快组织实施。不过对于教学的内容,小子还有建议。”
范汪听刘牢之出得这个“编纂教材”的主意还算合心意,听他说还有建议到没有再心存反感。他笑呵呵地道:“还有什么建议,但说无妨!”
刘牢之笑道:“四书五经六艺,我们不能只讲四书五经,也要让学子们掌握六艺。”
“六艺”指的是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范汪听了,打趣道:“阿全这是想要让我南山书院为国家培养将相之才吗?”
刘牢之点了点头,大言不惭地道:“不错!因为缺钱,现在朝廷已经停办太学,我南山书院,就是要办成一座不次于太学的学府!将来从我南山书院出去的学生,每一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好!”范汪听了,大乐,笑道,“经阿全这么一说,连老夫也要充满斗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