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形势与关内不同,文贵武贱这玩意在这里是不管用的,杨稿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在辽东这个地方想要干下去,没有武人的配合,文官根本玩不转。
虽然李家在辽东飞扬跋扈,朝廷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反而一次次对李家委以重任,加官进爵。
杨稿和辽镇的关系也还不错,他不是死读书的人,在壬辰之乱的时候和李如梅打过交道。
自打来了辽东,杨稿就积极和这些兵头子打好交道,不过这王八蛋依旧不忘欺负刘綎。
对于地头蛇李如柏,杨稿对他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资装备给的最多,这家伙的表现也是不错,没看到建奴就跑了,还闹着要去当和尚。
半个月之前,杨稿瞧不起刘綎,更看不起这个新来的申监军。
不过现在,东路军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出发时。
杨稿来之前已经粗略估算过了,加上随行的流民,申用嘉所在的东路军至少有上万人马。
杨稿并不畏惧刘綎,他畏惧的是申用嘉。
在他看来这个家伙一开始就敢拿着火铳指着自己,还敢对自己大不敬,再加上他去世的父亲和皇帝关系不错,他大哥在朝廷也和不少大佬有关系,此人肯定也和朝廷的那些大佬搭上关系了。
杨稿是不是忘了一件事,如果申用嘉真的有关系的话,还会被其他人弹劾到蛮荒之地上去做知府吗?
杨稿并不相信坊间的那些传言,他派出家丁从辽阳到宽甸一路查看,收集各种情况,最可信的版本是这样的。
申用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率家丁主动出击,在浑河击败了镶蓝旗,把二贝勒阿敏砍了,又把追上来的正蓝旗击溃了,正蓝旗旗主砍了,前前后后斩杀建奴三千人,包衣无数,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带的白银和粮饷不够了,该部会直取赫图阿拉。
当然这个言论杨稿事不相信的,毕竟这么多年来,明军杀良冒功的风气一直没有改观,那些兵头子就喜欢夸大战绩,自己带了这么多年兵岂能让人骗了?
直到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建奴人头,杨稿才知道原来大明朝还有这么实惠的人啊!
他派人专门去看过这些首级,都是女真的首级。
斩杀一千多颗真夷首级,这样的战绩,在历年来的战绩中,都算是大功了。
杜松和马林这样的强兵悍将都被打败了,没打过仗的文官、年纪很大的武官、还有一群乌合之众,竟然把镶蓝旗给打败了?
在他们看来,八旗都是一样的,实力都差不多,自然也不知道镶蓝旗是八旗中最弱的军队。
不过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了,你不接受也得接受,要不然你杨稿亲自带着士兵上去跟努尔哈赤肉搏去啊!
刘綎和自己有仇,这仇不好解,但是申用嘉是个文官,双方也有共同话题,之前也没有过什么特别大的过节,申用嘉的态度值得好好推测一番。
如果这个时候还骂别人是个臭举人,把别人给得罪了,拿杨稿是真的不想活了。
萨尔浒的惨败,标志着朝廷历时一年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了,搭上了数万明军士兵的性命、几百万两辽饷,虽然目前皇帝还没有具体发话,但是据杨稿所知,内阁已经堆满了弹劾的奏折。
现在地方上、中央内,那些御史言官、巡抚、总兵们,但凡是还能写字的,都主张斩了杨稿,如果不是因为皇帝大人打哈哈,护着杨稿,估计早就有人要去抓他了。
杨稿处境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他得罪了所有人的利益,因为他的无能,几百万的辽饷打了水漂,如果皇帝下令严查,不知道朝廷要有多少蛀虫要显现出来。
杨稿这人虽然嘴上经常说“临危一死报君王”,但是他一点都不想死。
既然不想死,那脸皮就要厚一点。
明朝的文官大部分都不要脸,包括武官也是,这些人为了生存,什么脸面都可以不要,尤其是文官,这些人为了获得生存和官位还给魏忠贤修生祠,说白了这些清流什么都干的出来。
更何况眼前的申用嘉已经团结了刘綎,手底下的士兵也听他的话,势力不容小视。
对于申用嘉未来的前途,杨稿和他们的幕僚已经做出了评估。
这个老东西未来的前途,肯定不止一品大员,而且他当下的势力,不弱与那些杂牌总兵,按照朝廷的习惯,这人此后必定会在辽东崛起。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早点结交呢?万一投资对了呢!
杨稿的这些小心思,申用嘉早就知道了,他来之前就对历史上这个搞人有过无数的猜想。
比如是一个大胖子,吃的有油光满面的。
又或者是性格孤僻、自以为是的指挥官。
不过真正看到了杨稿,才发觉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和自己猜测的不同,此人风度翩翩,五官精致,胡子也整理的不错,说话时不断地抚摸着自己的胡子。
其实也合理,一般中进士排名还靠前的人,颜值都不差,朝廷诸君和杨稿也差不多。
杨稿的长相估计在文官集团也是中等偏上,虽说这家伙没什么英明,但是从颜值来看,这趟浑水他也不应该来,毁了自己的名声。
申用嘉已经憋了很久了,他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的杨稿,真的很想告诉他,努尔哈赤将在不久之后,卷土重来。
“大人!我想不必多谈,据我所知,建奴接下来估计就要对开原、铁岭等辽东重镇展开进攻,我想我们应该早做准备,有些事情还是以后再说吧!”
只见杨稿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这些事情都是小事,我今日在经略府中设宴,刘总兵和老弟一定要过来啊!就当是给老哥我一个面子。”
“打仗这事要从长计议,以后再慢慢说,二位随我进城,大军就在外面驻扎吧,本官把辽东的东西先拿出来给你们用用,关内的粮饷调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几日。先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