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朱翊钧望着长身玉立的少年,眉头微皱,显得微微有些惊讶。
“你说,你来复旨?这么快?”
“回禀父皇,倭国确已在国书之上签字,儿臣不辱使命,特持国书前来复旨!”
朱常洛倒是一脸平淡,从宽大的袖袍当中拿出一份国书,高举过头顶。
旁边侍立的小内使得了皇帝的眼色,急匆匆的走下丹陛将国书送到了御案上。
朱翊钧狐疑的望了一眼国书,只见落款之处的确盖着倭国的印玺,上书倭国右大臣丰臣秀赖的大名,底下跟着的是五大老的签字,其中就包括德川家康。
“这份国书,似乎和石星以前呈给朕的不同?”
粗粗扫了一眼,朱翊钧眼中闪动着一丝异样的光芒,道。
“不错,父皇,倭国对于原本的和谈条约甚有异议,所以儿臣重新拟定了七项条约,务求能够令双方满意,倭国主持和谈之大将军德川家康对于这份条约十分满意,所以没有过多讨论,便签订了下来!”
“哦?他很满意?”
朱翊钧将整个国书上的条款大致看了一遍,却是一脸怪异的道。
“你倒是好手段!”
不管德川家康满不满意,反正朱翊钧很满意!
石星原本的那份条约,已经是几经推敲之后,由他亲自审定的,作为战胜之国,朱翊钧觉得自己要的很合理。
但是现在见到了自家儿子拟定的这份条约,他才真正明白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到底什么叫做合理!
这份合约一共规定了七条,条条都看的朱翊钧心惊肉跳。
第一,倭国为大明藩属之国,倭王受大明册封,永世不得反叛,更不得僭越,自称天皇。
第二,倭国与大明时代友好,须得开放通商,允许大明商人于倭国境内自由交易物品,倭国商人若进入大明交易,则需持市舶司准入证明。
第三,倭国需赔偿大明黄金共计两百万两,白银共计一千万两,黄铜共计七百万斤,开放矿产开采权,大明勋戚商人有权在倭国购买田地,若发现矿产,倭国不得干预开采。
第四,倭国既为大明藩属,当同御外敌,多年来,大明沿海受倭寇侵扰,倭国须得约束子民,不得侵扰大明海疆,凡大明宣布为倭寇之人,倭国禁止收容其家人,子嗣,亲属。
第五,丰臣秀吉大逆不道,违抗皇命,其所率大军于大明境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于大明服徭役三年,以赎其罪。
第六,大明既为宗主之国,自当护持藩属之国,倭国兵力空虚,恐有外邦趁虚而入,大明皇帝自即日起,将派遣备倭军进驻倭国,维持国内稳定。
第七,备倭军将军由大明皇帝任命,与倭国左大臣同等级,但不受倭国国王约束。
朱翊钧从未想过,条约还能这么写!
这七条约定,除了第一条之外,每一条在朱翊钧看来,都是一个国家绝不能接受的条约,但是眼光如朱翊钧者,又岂会看不出,这份条约对于大明的帮助有多大!
前两条还好,从第三条开始,几乎每一条,都是在置倭国于死地,置别**队于自国,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的手中。
这份条约一旦签订,几乎可以确定,倭国从此将再无翻身之余地。
只是……
“这份条约真的是德川家康签的?”
到了现在,朱翊钧还是有些不相信,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竟然也会有人签?要知道,这条约一签,倭国可就彻彻底底的握在大明的手中了。
而德川家康此人,朱翊钧先前听石星禀报的时候说过,此人甚有韬略,十分难以对付。
可到了朱常洛的手里,不过三日的工夫,就乖乖签订了这等条约,着实是让朱翊钧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父皇放心,对付君子有对付君子的手段,对付小人自然也有对付小人的手段,如今倭国国王暗弱,权移于下,早已无号令群雄之实力,丰臣秀吉在世时,虽为太政大臣,却掌国主之权,如今丰臣秀吉去世,其子丰臣秀赖不过幼冲之龄,其下五大臣蠢蠢欲动,欲取而代之,儿臣不过答应德川家康,备倭军进驻之后,会帮助他取得太政大臣之职,他便心安理得的签下了这份条约!”
朱常洛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聪明人有聪明人的好处,也有聪明人的坏处,好处是识时务,坏处也是识时务,一边是命悬一线,保存所谓的丰臣家荣耀,另一边则是高官厚禄,人人艳羡的一人之下。
其实并不难抉择,德川家康之所以那么着急的想要召回被大明扣留的几万大军,无非是因为倭国国内形势动荡,他手中兵力不足,没有把握压制其他四大臣而已。
既然如此,朱常洛便帮他一把,送他一批装备精良的明军,助他上位,至于上位之后如何……
德川家康明白,但是他不在乎,或者说,人在屋檐下,他已经没有了在乎的资格!
“原来如此!”
朱翊钧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微笑,他知道,朱常洛所用的手段并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对于他来说,使了什么样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中的这份国书,会给大明带来无穷的利益!
这就够了!
不过……
“太子的这份国书,拟定的甚合朕意,吾儿果真英才也!不过……”
说话间,朱翊钧的脸色显得有些微红,似是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这份国书于朝臣处,恐怕难以通过吧!更何况,备倭军远渡重洋,需要的军器,船只,粮饷,都是大笔数字,这笔银钱,又该从何处得来?”
这份国书在朱翊钧看来,自然是好得很,但是以朱翊钧对于朝臣的了解,想要让他们通过这份国书,却是不大容易。
无他,这着实有违大明的体面,简直像是无恶不作的山贼一般,完完全全违背了士大夫温良拱让的处世之道。
更何况,要遣派备倭军,就意味着大明的军费需要继续增加,朝廷上的那帮文臣,天天的盯着军费絮叨个没完,到时候一句国库没钱,这么大笔的支出,总不能靠着皇帝的内库拨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