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要搞清楚,那就是“文明”。什么叫文明?文明和文化是不一样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哪怕是把石头打制成极其粗糙的工具,也算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可以推到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他们已经使用简单的石器。文明不一样,文明是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高级阶段,衡量一个古代社会是否达到文明的程度,要看三条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要有城市,而不是一般的简单的聚落。第二,要有文字。这一条最重要,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没有文字很难说是文明社会。第三,外国的学者认为要有大型的礼仪性的建筑。西方的学者对古代文明研究一般流行着这三个标准,而中国和日本的学者常常还强调一个标准,就是冶金术,即有金属器的存在,最早的金属器一般是铜器。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过滤,中国的文明史只有3500年,从约1500年前的商朝开始算起。因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来自商朝,也就是甲骨文,有了文字,铁证如山,肯定是文明时代。
但是这个对于文明的划分戴总觉得算不上是瞎扯淡,但是也不够完善,全球可不会通用,因为这么搞,韩国日本到底多少历史?
文明的断定没有这么简单就可以断定完。
这还是往近了说,往远了说的国家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埃及确实比华夏历史久,这个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一味的比久也没什么意思。
埃及七千年历史,之所以这么久,就是因为出土了超级远时期的文字。
1890年代发现的纳尔迈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来被认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然而,1987年德国考古队在阿比多斯发现了前王朝的一个统治者的U-j坟茔,复原了几百块骨片,从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规模的埃及象形文字。这一坟茔的年代为公元前3150年。
仅仅文字上就有五千年历史,中华只有三千五百年。
所以比久确实比不过,半坡文明用来比都显得有点无力,毕竟没有文字。
虽然长,但是毕竟小,没有中华繁荣,以前多么繁荣没什么好自豪的,现在才是一切。
前面的叙述只是对筷子的一个简单描述,真的随便讲清一个优点历史的汉字词汇都会发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这不是吹牛皮,这是事实。
觉得中华文化不怎么样的估计只看了点课本,而且课本里面的唐诗宋词都没有理解过。
课本里面的文化含量相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是真的不足亿分之一。
下面谈到筷子的发展,就是知道一个简单的筷子就有着多么复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寓意。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
筷子指的是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可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形状或方或圆各异,多用作餐具。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这些历史不是胡诌,出土的东西确实有那么久,没办法。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单纯的为了不忘记而使用真的没什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