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回京三天后,迎来了朝臣久违的早朝,让习惯什么事都可以票拟的朝臣突然有点不习惯了。
没有皇帝在的时候,他们什么事都敢喷几嘴,只要不触及到皇帝的根本利益,完全不怕头颅不保。
所以这次皇帝离京这么久,廷议上吵是吵,但他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惊动后宫的两位皇后,想上次薛贞就是惊动了后宫两位监国,现在应该都喝完孟婆汤了吧。
对于像皇帝重点打造的大学、商行和银行等,让这些人提起来,头都摇的像拨浪鼓一样,开玩笑,就这些个地方,哪里没有倾洒过大佬的浊泪,只要皇帝一天不死,他们就再也不敢把手伸向这些地方。
也正是这样,这短时间,大学和银行两个后起之秀发展的很不错,大学已经开始授一些崇祯“纂写”的常识课了,短时间内还是那些有儒家底子的读书人比较占优势,因为这些人都在慢慢了解新的知识了,而那些平民之类的学子,还在进行识字教育!
至于银行,开始时没几个人敢吃第一口螃蟹,直到后面官员、士兵这类公职人员的俸禄、饷钱都以钞票形式发放时,市场上接受都慢慢提升,银行的业务也开展起来。
但也只是京畿地带而已,这边官员多,像其他地方,特别是江南地带,真得不是很理想,天高皇帝远,银行刚进入这些地方,人家就得到上面的授意,开始联手阻击。
养心殿,崇祯登基以来,除了一些大事会在其他大殿上朝外,其余无一例外都是在养心殿举行,说到底崇祯是喜欢养心殿的东西暖阁而已,在这里办公,惬意的很咧。
特别是这样的大冷天,暖阁下面有地火龙,大冬天的光着脚都不成问题,屋子里再点上一盆火炭,沏上一壶茶,考上几个红薯,那生活叫一个美滋滋,好在这个时期没有那些天杀的“专家”指责你污染空气,就凭这就当浮一大票,愿这个世界永远也没有“专家”!
“皇帝陛下驾到,百官跪迎!”养心殿里,王承恩久违的公鸭嗓音响起,这次崇祯没有带他出去,他就一直闲在后宫,平时充当廷议和监国的沟通工具,没事时就跟他师傅曹化淳喝喝茶。
“恭迎陛下!”百官下跪匍匐好,迎接姗姗来迟的崇祯。
一小会,一个黑帅黑帅的少年郎大步流星走入正殿,在龙椅上大马金刀的坐好,出征一趟,上唇的小胡子都长出来了,打仗就是磨练人。
崇祯见过太多的生死,心理素质稳得一批,虽然黑的像个土里刨食的,但威严更胜从前,这个胡子也是他特意留点,嘴上有毛,办事更牢,军旅中,常常跟将士们说,他长着四条眉毛,不过这个梗只有他自己懂!
等崇祯坐定后,百官起身,再次下拜:“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众爱卿,可有本要奏?”
“臣有本要奏、、、”
“启禀陛下,臣要弹劾、、、”
、、、、、、
叽里呱啦,众人把积攒了很久的事,像倒苦水一样倒出来,总体上没什么大事,文官嘛,总喜欢喷人,谁谁不遵守规矩乱来了,还有那个谁谁,在廷议上一家独大啊,屁事一大堆,崇祯也只能一一回答:知道了!
什么玩意?老子带着将士在前线打生打死,这家伙尽是关心些女人小脚的问题,就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就差没扎小人了,幸好这次是速战速决,要是打长久战的话,光是军粮问题,这些人就卡得你娘都不认识。
“爱卿都启奏完了吧,那到朕说了”,崇祯从龙椅上起身,看着底下的大臣,压迫感十足,“工部,朕问你们,出征前朕让你们建的祭祀用的大殿,建好没有?”
“启禀陛下,臣等不辱使命,根据陛下的要求,选址在大学旁边,大殿已竣工待用”,工部左侍郎成基命出列说道,原来的左侍郎是顺天府尹刘宗周兼任的,刘宗周可砍后,就由他担任,一部侍郎,想好后世的部级官员,妥妥的大佬一个。
出征前皇帝确实安排了建立这个祭祀用的大殿,大臣们都不知干嘛用啊,按说皇帝祭祀有太庙之类的,没必要整个新的地方出来啊。
现在的工部基本上是成基命打理,很多事身为工部尚书的徐光启都不理,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所以成基命也是这个么多部堂中,过得最滋润的侍郎,以侍郎之身行尚书之事。
“嗯,很好,礼部、钦天监听好了,三日后为黄道吉日,朕将这座新的大殿命名为英烈殿,向全天下人开放,随时可以祭拜,每年清明朝廷都要组织官员进行祭拜典礼,还有大学所有学子也要参与!”
听崇祯这样的话,大佬们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这是拜哪家祖宗啊,“英烈”两个字看起来就对他们文官不太对口,这他娘的不就武人吗?
“陛下,臣有所不解,敢问陛下建立的这英烈殿是为了祭祀什么?”韩爌出来问道。
“爱卿这是书没读到家啊,英烈当如其意英雄先烈,就是那些为大明战死的人,不管出身,凡是为大明战死,都是英烈,他们每个人的灵位都会被供奉在英烈殿,永享香火血食!”
对于皇帝的解释,文官们虽然有预料,但还是震惊无比,什么?不论出身,供奉那些苦哈哈,臭丘八,让我们读书人的脸往哪搁?
还有每年清明朝廷都要组织官员祭拜?我们是文官啊,高贵的不得了那种,居然让我们拜这些泥腿子,陛下你搞个大学就已经侮辱我们读书人了,现在还要变本加厉的作践我们,天理何在?
文官们的心理戏很丰富,但是就没人敢乱说什么,这个皇帝陛下可是一战灭了十万建奴的武皇帝啊,他身上的血腥味还为消散呢,看他那黑脸蛋,哎呦喂,瘆人!
在众多多官员的眼神催促下,韩爌还是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我朝自太祖以来就实行以文御武的策略,嗯、、,古人云:武人以武乱禁,不利于国朝安定,陛下如此重武轻文,必将危害国之根基啊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莫要开始什么英烈殿,以安民心!”
“陛下,韩阁老所言极是,陛下此举,将置我等读书人于何地?武人打仗天经地义,扯不上什么英烈,更何况陛下还让我们读书人去祭拜,本末倒置、本末倒置啊,请陛下收回成命!”钱龙锡也出来说道,没办法谁叫他们是江南党为数不多的几个阁老呢!
作为专业替死鬼的周道登当然也逃不过,在无数的目光督促下,他只好出来了,“陛下,臣附议,治国靠的是文人,若是让武人独大,天下就不安啊!请陛下为天下安定,收回成命!”
、、、、、、
不管是江南党、东林党,还是鲁党,都出来反对,无非就是觉得崇祯把文武的地位提高了,他们心里不得劲,生怕自己的地位被动摇,现在为了同一个目的,他们不计前嫌,统一战线了,归根结底这些读书人都不是什么好货色,习惯了高高在上!
当然也有读书人不做声的,反而瞧瞧推回人群之后,生怕人家发现他,反正成功了他们得力,不成功他们也不会得罪皇帝,这些人是谁呢?
比如八面玲珑的施鳯来,这家伙能在阉党独大的时期,被阉党推到阁臣的位置,现在阉党基本完了,他又能全身而退,靠得就是察言观色,这帮家伙是没看到皇帝那种黑脸变得更黑了吗?
还有周延儒,他是在崇祯手下吃过大亏的,当初在陕西时,要不是自己壮士断腕,舍弃盟友,恐怕不死也得丢官,现在他全囫囵脱身了,虽然权势不比当初,但起码还是官位不变啊!
面对下面吵杂的大臣,崇祯把眼睛闭起来,坐在龙椅上优哉游哉的,左耳进,右耳出,任尔东西南北风。
“都说完没有?说完了就到朕说了”,等底下大臣都安静下来,崇祯才把眼睁开,“朕何时重武轻文了?朕为了大明的读书人花费八百万两建立了大学,古往今来,有谁比朕更重视文人?现在朕只是让大明记得将士们的功劳,建个英烈殿,你们就受不了了?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底下众人被崇祯说的面红耳赤,一向自诩清贵的读书人,在皇帝眼里叫厚颜无耻?什么叫为读书人花费八百万两?这是侮辱我们,大学也叫读书人,都是学些什么,岂知圣人之道呼?
不等他们反驳,崇祯继续说道:“这文武如同国朝的两条腿,少了任何一条腿都走不了路,尔等通篇的大道理,归根结底不过两个字:私欲,朕登基以来要做什么,尔等也应该知道些,朕是讲道理的人,所以不要逼朕不讲理,到时没有人会好过,言尽如此,尔等且行之且珍惜!”
崇祯的话音不重,但其中的意义震撼人心,一下子揭开了这些读书人的遮羞布:不要又婊又立,老好好跟你讲道理,不听的话老子就不讲理了,不信咱走着瞧!
话都说道这了,可是还有人不死心,疯狂用目光怼周道登,一副放狗咬人的样子,“可是陛下,扬文抑武是太祖爷定下的策略,这是祖训,陛下、、、”
“够了,真不要脸了吗?朕好好跟你们讲道理时你们不听,朕要动刀子时你们又来跟朕讲道理,太祖扬文抑武,那时根据国情来定的,朕也可以学习太祖,朕要是太祖,尔等说如此悖逆之言,是不是要诛九族了!”
瞧瞧,都扯到人家祖宗了,朱元璋是诛杀了不少武人功勋,那是因为懿文太子朱标死了,没有人能压制得了那些武人,而继承皇位的是朱允文,朱标小老婆生的儿子,而不是嫡出,更加压制不住那些开国武夫,所以朱元璋才会抑武!
朱元璋是抑武没错,但是也不是你们一帮文臣能唧唧歪歪的,他刀子下杀的文人还少吗,动不动就是九族。
现在这边人只提起让崇祯学习朱元璋的扬文抑武,却不让崇祯学朱元璋的杀伐,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但话又说回来,朱元璋为什么杀了一批又一批文臣武将,就是没人能哪他怎么样?这就是一个武皇帝的优势,他是一步步杀出来的,军队是牢牢掌握在他手里的,你不服能怎么地?
崇祯深知这点,所以一登基就着手发展自己的军队,不断削弱文人控制的力量,如陕西和山西两个地方,崇祯直接越过兵部,把自己的人安排上去,直接控制五镇边军,加上现在他手上的新军,还有哪个文臣能撼动得了他!
“尔等无需再多言,英烈殿的事情就此决定,将士们的血不能白流,不能让天下百姓对朝廷寒心,要是没有将士们流血牺牲,尔等此时是不是已经向建奴俯首了,哪还有机会再此跟朕扯皮?三日后,祭祀大典如期举行,届时所有人都要参加,退朝!”崇祯最后大声喝道,说完就挥袖而去!
留下一帮大臣面面相觑,而崇祯的心腹朝着他离去的方向深深作揖,也跟着退去,虽然他们也第一次听到皇帝这个决定,有点突兀,但作为崇祯的心腹,他们是不会反对的!
、、、、、、
晚上各个大佬的家中都迎来自己的“客人”,商讨如何应对此事,他们还是不甘心,要是武人的地位被提高了,以后谁还像现在这样尊重他们啊!
特别是武人都能上位时,对一千多年来儒学的体系,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百姓不会像现在这样,见个会识字的都得低下头,因为参军同样有出路,谁也不比谁差,干嘛还要跟你们这帮弱鸡低头啊!
经过商议,这些人什么损招都想出来了,全部装病不去,让皇帝落面子,或者让士子游行给皇帝施加压力、、、
不过一提出就立马被否定了,他们只是坏而已,不是不怕死,装病不去,对以前的皇帝来说可能有用,但对现在这个武皇帝,正好落他下怀,病了,那你就告老吧!
至于游行这类的?想一下他们就打寒颤,之前吃的亏还不够吗,现在那些徒子徒孙就像跟他们分清界限一样!
什么都不行,那只有用笨办法了,找替死鬼呗,让这些替死鬼去阻拦皇帝的决策,大明最合适当替死鬼的是那些人?御史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