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踏出礼部的门槛时,瞧见衙门外面排队的人群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愈发壮大了。
在等待安青岚三人的空闲,王平暗自思忖,也不知此次参加春闱的考生究竟有多少,估摸即便不到三千人,一两千也总是有的。
况且这些人都是历经各地州试层层筛选的才俊,想要在这数千名佼佼者中崭露头角、独占鳌头,其难度不言而喻。
从其中也能看出这科举的残酷性,科举一道,遴选天下读书人,为国所用,当真可怕。
先前,他内心对此并无太多实感,可今日亲眼目睹这熙攘的排队场景,心中不由得涌起了一丝紧张与压力。
寒风掠过王平脖颈,王平紧了紧身上衣物,心中虽有紧张,可很快却是热血沸腾,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到了现在,他该看的都看,不需要看的也看了。
能与天下英才一较高下,即使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也无妨。
不过王平可不认为,自己会折戟成沙,不为什么,只因为他是王平。
……
春闱的时间渐渐近了,王有发夫妇俩越发紧张起来,牛达和李氏也来看了王平一趟,牛虎更是被严令不许打扰王平,平日的需要的吃食的原料,也都是牛家亲自购买回来。
王平几人更是一直待在屋子里,从未出去过院子。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已离二月初的春闱,只剩三日。
今年的春闱与往年略有不同,主考的选派,更是出乎了所有考生的意料。
往昔的省试皆由礼部操持,主考官通常也从礼部官员中选拔。往前数三届科举考试,礼部尚书李卫曾两度荣任主考之职。
然而此次,陛下却未循旧例,舍弃礼部官员,钦点了户部尚书戴昼为主考,这一举动着实令满朝文武大感意外的同时,举子也同样错愕。
户部尚书虽在朝中地位显赫,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但其职责多集中于钱粮赋税、户籍田亩等实务,虽为天子倚重,却少涉选拔机要。
平日里,户部尚书多忙于统筹国库收支,审核各地赋税,确保国家财政运转有序,由户部尚书出任科举主考,这在过往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
毕竟,户部之职与科举选才并无直接关联,此举无疑打破了惯例,令人惊奇。
不仅如此,此次参与同考、协考以及担任考官的人员中,礼部官员的占比相较往届明显减少。
陛下行事向来深思熟虑,绝非草率冲动之人,每一项决策背后必然有着深远的考量,此次科举考试在考官人选等方面的变动,显然也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
细细思量,在去年乡试之时,关内道乡试科举改制一事,闹得各道皆知,全大宣上下议论纷纷,而且陛下还认可了科举改制,
虽说这次春闱,取仕策论与文采并存,可陛下既让户部尚书担任主考,这其中是否也蕴含着别样的深意?难道这是陛下在借此事传达他对朝堂当前局势的某种不满情绪?
又或者侧面更加表示,看重策论而非文采,因为户部尚书戴昼正是去年科举改制的改革派。
帝王心思高深莫测,无人敢轻易揣测。尽管如此,朝中官员们心中还是难免会多几分警觉。
朝堂上的风云变幻,看似不会对大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真正受到波及的,往往是他们这些身处权力旋涡边缘的小人物。
不提长安城内准备参加春闱的举子,心里如何忐忑不安,长安城中的众多赌坊,却是在此时大开盘口。
押注的,也不过是这次春闱之中,来自天下各道的举子,究竟谁能夺的第一。
押注的人选各不一样,但都是各道的解元之流,引的无数人纷纷下注,期待着一夜暴富,美梦成真。
这些人选之中,除了长安城内的几个有名读书人押注最多之外,当属王平和刘周了。
对于这些外道读书人,长安城的百姓毕竟不如长安城的才子了解,王平在庆州城虽有大宣第一才子之称,可这消息尚未传到长安。
就算是到了长安,怕是也会被一笑了之,毕竟几篇诗词做的再好,当大宣第一才子,怕是会有许多人不服气。
因此王平的赔率还在长安国子监的那几名学子之上,这几位之中,还有一位乃是李家出身,就是礼部尚书李卫的那个李家,作为天下世家之一,这位李昊正是李卫的亲侄儿,也是这赔率榜末尾之人。
翌日清晨,便将迎来春闱的首日。省试与乡试大有不同,这春闱总计要考三场,且春闱的试题难度更甚。每一场考试都要持续三天两夜之久,考生们需在狭小的号房内解决饮食起居等一切事宜。
因此这一次春闱,不仅要与上千人比拼才能,还要在这料峭春寒之中,坚挺三日,答出水平和高度,对于身心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王有发和张氏在考试前一天便早早地在厨房中忙碌起来,精心为他准备着考试期间要带入考场的食物。这一日,李氏也特意送来了一些亲手做的糕点,让王平几人带着吃。
此次考试时长为三天两夜,按规定,能带入考场的食物有限,无非是糕点、馒头之类便于存放的吃食,王有发满心的不放心,一遍又一遍仔细检查他要带进考场的物品,生怕有所遗漏,确保万无一失。
傍晚吃过晚饭,天色将黑未黑,安青岚几人早已洗漱上了床,准备早早的休息。
王平洗漱过后,刚回到自己院里,准备上床睡觉,就听院里有女子的声音响起。
王平起身出门,就见林芷若站在院里,脸被冻的通红,不断的呵着粗气,额头的发丝也被细腻的汗水打湿,见王平出来,林芷若微微一笑,双手拎起一个食盒,笑着道:
“公子,新作的糕点,拿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