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安陵城后,一切正如王翦所制定的,魏国的襄城、鲁阳、昆阳、昭陵等数十座魏国城池成为了孤立的飞地。
为了防止这些飞地的魏军救援大梁,王翦派王贲率领8万大军,在安陵城中严密防备。
王贲所率部队在安陵城周边构筑起坚固的防线,设置了了望塔、拒马等防御工事,时刻警惕着来自襄城、鲁阳、昆阳、昭陵等魏国城池的动向。
如此一来,魏国可以征调兵力的地方,只剩下大梁东边几十座城池。
秦军稍作休整,便继续向魏国都城大梁推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外围。
魏国得知安陵城失守以及诸多城池沦为飞地的消息后,举国震惊。
魏王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一片混乱。
有的大臣主张求和,认为魏国已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有的则主张继续抵抗,期望能在大梁城附近与秦军决一死战,挽回局势。
最终,魏王决定调集全国可以征调的兵力,打算在大梁城(今河南开封)附近与秦军展开决战。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魏国都城前的数座城池,所到之处,魏军望风而逃。
然而,当秦军抵达大梁城下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大梁城是魏国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深不见底,城内粮草充足,魏军兵力雄厚,且士气高昂。
城墙上的魏军严阵以待,旗帜飘扬,显示出顽强抵抗的决心。
王翦深知,强攻大梁城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他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先将大梁城团团围住,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等待时机。
秦军在大梁城周围挖掘壕沟,设置鹿角,建立起严密的包围圈,巡逻的士兵日夜穿梭在城外,防止魏军突围或有援军进入。
同时,王翦还派人四处收集情报,密切关注着魏国各地的动向。
一日,斥候来报,魏国名将庞涓的后人庞熙从大梁城东部城池中,征调了五万大军,正火速赶来救援大梁城。
王翦得知消息后,微微一笑,说道:“来得正好,我正愁没有机会将魏军一网打尽。”
他立刻召集李信、杨瑞和、王猛等将领,商议作战计划。
“庞熙率领的援军,是我们此次战役的关键。若能将其击败,大梁城便指日可下。”
王翦接着又说道,
“李信,你率领两万精锐,在魏军援军必经之路的山谷两侧设伏。待魏军进入山谷后,截断其退路,将其包围。”
“杨瑞和,你率领一万士兵,正面迎击魏军,佯装败退,将其引入山谷。王猛,你带领弩箭部队,在山谷高处设伏,配合李信的部队,给予魏军致命一击。”
三位将领领命而去。李信带领部队连夜赶到山谷,迅速在两侧山坡上隐蔽起来,士兵们手持兵器,静静地等待着魏军的到来。
他们藏身于草丛与岩石之后,呼吸声都刻意压低,只等那决定性的一刻。杨瑞和则率领部队在山谷口严阵以待。
王猛的弩箭部队也在山谷高处埋伏就绪,弩箭上弦,蓄势待发,箭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不久,庞熙率领的五万魏军援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山谷口。
庞熙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披银色铠甲,威风凛凛。他看着眼前的山谷,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山谷两侧山势险峻,树木茂密,仿佛暗藏危机。但想到大梁城危在旦夕,他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杨瑞和见魏军到来,立刻率军上前挑战。庞熙见状,亲自率领魏军与秦军展开厮杀。
杨瑞和佯装不敌,边战边退,将魏军引入了山谷,庞熙见秦军败退,心中大喜,以为秦军不堪一击,便下令全军追击。
魏军士兵们士气高涨,纷纷呐喊着追入山谷,队形逐渐变得松散。
当魏军全部进入山谷后,李信一声令下,秦军伏兵四起。
两侧山坡上的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魏军,瞬间截断了魏军的退路,与此同时,王猛的弩箭部队也开始发动攻击。
万弩齐发,魏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惨叫声回荡在山谷中,庞熙这才意识到中了秦军的埋伏,但此时已为时已晚。
他急忙组织魏军抵抗,试图突围,然而,秦军的包围圈如同铁桶一般,魏军多次突围都被击退,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魏军渐渐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四处逃窜,相互践踏,死伤惨重。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魏军援军全军覆没,庞熙在乱军中被李信斩杀。
王翦得知消息后,认为士气大振的秦军已具备破城实力,遂下令全军向大梁城发起总攻。
秦军士兵们呐喊着,推着攻城器械潮水般冲向大梁城。
城墙上的魏军看着城外汹涌而来的秦军,心中虽恐惧,但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拼死抵抗。
秦军的投石车持续发力,巨石如雨点般砸向城墙,可大梁城的城墙太过坚固,许多石块只是在上面留下些痕迹。
攻城塔缓缓靠近城墙,然而城上魏军不断推下粗壮的圆木,砸在攻城塔上,使其前进受阻。
秦军士兵沿着云梯攀爬,魏军则拼命向城下投掷石块、浇下热油,一时间,喊杀声、兵器撞击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在激烈的战斗中,秦军虽有将领身先士卒,手持盾牌带领士兵冲上城墙,但很快便被魏军逼退。
一波又一波的进攻,都被魏军顽强地挡了回去。尽管秦军攻势猛烈,可大梁城久攻不下,战场陷入了胶着状态。
王翦望着依旧坚固的大梁城,眉头紧锁,思考着下一步的破城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