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差矣!”
扶苏自从来了后世,所见所学都已大为改观,思想自然也与时俱进,对于他父皇秦始皇也打心底里更加认同了。
“改革自古不易,若是没有商君(商鞅)变法,我大秦岂能吞诸侯,一天下?若是没有我父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改分封为郡县,岂有你大汉汉承秦制乃至所谓的百代皆行秦政法?”
“哎哟喂,”刘据当即大叫,“扶苏,你变了!历史上的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哈哈哈,人嘛,是应该与时俱进的。”
宁野也很佩服扶苏的转变,看来,扶苏和始皇父子间心结已解。
“宁校长所言甚善,莫要说扶苏公子了,就连我也一样。”苏轼顿时也心生感慨,“如果没有穿越到后世,得知未来的历史以及后世华夏的面貌,我只怕还困在自己狭窄的见解里,坐井观天呢。”
“苏子言重了。”
宁野说道,“历史上,本来你也并不全然反对变法嘛,要不然,你又何必新党当政被贬,旧党当政还是被贬呢。”
“他们都说我是墙头草……”
“呵呵,他们懂什么?”刘据豪情万丈,“那些人,要么是利益既得者,要么是利益未得者,争来争去,不过都应了太史公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哪里有资格对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评头论足?”
扶苏、宁野对刘据这番话也是刮目相看。
“啧啧啧。”扶苏用胳膊肘撞了一下刘据,“可以啊刘据,现在都知道理想主义者了。”
“额……”刘据被夸得不好意思,“这不都是跟校长学的吗?依我看,校长就是我们所有人里面最大的理想主义者。”
“得了吧你,又来卖乖。我跟你说,我不会再因为你几句好听的话就再送你无线电电池了,系统已经警告过我,不可以让古人不劳而获。”
宁野笑着调侃。
不过,众人闲聊归闲聊,话题很快就还是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上。
“北宋学土改,的确条件不成熟,一个土地私有制,就足以把很多变法拒之门外了,相比之下,大秦以及新宋,反倒因为天下初定或者天下大乱,全社会重新洗牌,才有了土改的条件,即便如此,也要冒很多风险。”
虽然陆秀夫等新宋君臣此时不在这里,但如果在,想必也会同意的。
毕竟,他们已经在钓鱼城和海南岛开始付诸实行了。
大秦也是如此,始皇刚改分封为郡县没多少年,由于战争的缘故,大量新旧土地进入了分配或重新分配的过程。
倒是刘据来的西汉,恐怕有些问题。
毕竟,西汉前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还是有一定的地方势力的。
“没事,”宁野安慰刘据,“不是所有朝代都要搞成一个模子的,百花齐放才是春,大汉自然有适合大汉的改革。我们还是先来帮赵哥的北宋想想吧。”
见宁野决定帮忙献策,苏轼当即喜出望外,“还请宁校长赐教。”
“赐教谈不上,纯属讨论,大家可以互相启发。”
宁野照例把小白板取来,用马克笔在上面写上大大的“土改”两个字。
在北宋要搞土改,难度不小。
毕竟,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官僚集团多出身地主阶层,改革私田等于自断统治支柱,想让他们同意搞土改,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北宋中期官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0%(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若仅以官田承包给无地农民,覆盖人群有限,难以解决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问题。
哦,对了,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大家别忘了。
熙宁七年,天大旱,久不雨。
郑侠进《流民图》,王安石因此罢相。
所以,这个时候,赵顼他们还面临因为旱灾产生的大量流民问题。
“所以说,如果赵哥真想学土改,解决流民问题和土地改革试点,可以一体两面地进行。”
本来呢,流民问题其实赵顼也挺烦恼的。
只是,在他看来,那是很琐碎的朝政问题,他想把提问机会放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变法上,所以也就没有让苏轼问宁野。
“那宁校长有何高见?”
听到宁野竟然还有一箭双雕之法,苏轼当即喜笑颜开。
“我的建议是,以工代赈,开设特区。”
宁野在白板上写下这八个字,然后顿了顿,似乎在等大家的反应。
古代其实就已经有以工代赈了。
秦朝虽然暂无确切的史料证明这一点,但汉朝和北宋还是有不少案例的。
先说汉朝。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王莽时期曾“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组织大量流民和贫民参与治理黄河等水利工程,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和生活物资,可以视为以工代赈。
北宋就更多了。
其一,范仲淹以工代赈。
根据《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时,遇到饥荒,范仲淹利用灾荒时期工价低廉的机会,鼓励民间和官府大兴土木工程。
他翻修了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通过这种方式,为灾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和收入,帮助他们度过灾荒。
其二,苏轼疏浚西湖。
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时,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饥民浚治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和葑草筑起了苏堤,既赈济了灾民,又治理了西湖,改善了当地的水利和环境。
不过,原本历史上,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职,要到宋哲宗时期了。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这次担任的是杭州知州。
眼前的苏轼,因为历史改变,会不会再到杭州任职就难说了。
“眼下,因为旱灾产生了大量灾民,可以考虑以工代赈的方式,既解决流民温饱,也可以拉动生产建设。”
宁野的提议,很快引发了几人的思考。
“校长此言甚善,只是不知,这以工代赈,在何处施展为宜?又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关联?”
苏轼想了又想,却没怎么想明白。
“苏子,说起来,这还是受你的启发呢。”宁野笑道。
“我?”
苏轼很吃惊。
------
作者说:
今日份重磅礼物支持感谢如下。
感谢【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书」礼物x1。
感谢【用户名】送上「一封情书」礼物x1。
有余力的宝子可以送点礼物支持创作哈~
还没有书评的宝子,赶紧文字+五星书评支持一波呗,为本书涨涨分啦,朝着9分的目标冲冲冲~
你们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