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入住南京紫禁城后,仿佛重获新生,就一扫先前的颓废之态,再次展现出了帝王的勤勉与担当。
白日里,他端坐在奉天殿内的龙椅上,精神抖擞的接见六部官员,认真聆听他们的奏报,与他们商讨军国大事。
对于那些被六部官员举荐的儒生学子,崇祯也是亲自接见,询问他们对时局的看法和治国建议,其求贤若渴之态尽显无疑。
到了夜间,崇祯更是不知疲倦,在灯火通明的御书房中,仔细批阅六部送上来的奏本,仿佛要将前些日子荒废的时光都弥补回来。
与此同时,朱媺娖也非常忙碌,每日里身边都围绕着一众幕僚,将各地搜集来的情报汇总后,呈递给她批阅。
朱媺娖凭借着聪慧的头脑,还有她来自三百年后的记忆,往往都能迅速做出决定。
可父女两人的忙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崇祯的忙碌仅限于南京六部,他所批阅的奏本也很难走出南京城,根本就无法传达到各地官府和军队。
而朱媺娖则不同,她做出的各项政令,都可以通过高效的传递渠道,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江南的各个府县。
大批毕业于中华大学、中华科技大学、中华军事大学的官员们,对她这位校长的政令都极为重视。
在军事方面,大明皇家陆军在云贵、湖广、凤阳三地集结重兵,对张献忠、左良玉、刘良佐展开了军事打击。
一时间,战火纷飞,朱媺娖发动的江南统一战争随之打响。
最先支撑不住的是刘良佐,他在皇家陆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宣布废除伪皇帝朱由崧,并将其押送到了皇家陆军营地,妄图以此来逃避被毁灭的命运。
卢象升接收了朱由崧后,将其送往南京,交由朱媺娖处置。
而对于崇祯皇帝的态度,皇家陆军内部早已达成了共识。
他们会继续保持对崇祯皇帝的尊敬,但忠诚却会倾向于长平公主。
这是因为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处理军政事务时都会左右权衡,优柔寡断。
对那些敢干事的忠臣刻薄寡恩,反而对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佞臣,却是钟爱有加。
例如内阁首辅魏藻德,他中状元之后,即被授六品翰林修撰,两年后就直接蹿升为正三品的礼部侍郎。
魏藻德干正经事不行,但是口才却真是好,尤其擅长与人辩论,而且很会揣摩崇祯皇帝的心思。
他经常在朝堂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军事、政治、经济、民政、教育,说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大概的意思,无外乎是他魏藻德雄才大略,可以帮助崇祯皇帝中兴大明、造福百姓。
魏藻德装出一副不慕名利,不与他人结党营私的孤臣模样,却只是装给崇祯一个人看的。
他在与人争辩的时候,不但喜欢剑走偏锋,还特别擅长挥舞道德的大棒批斗对手,最后再给对手扣上一顶忤逆的大帽子。
当年内阁首辅周延儒,虽然也不是什么廉洁奉公的好鸟,但也确实有些担当,锐意革除弊政、整顿军备,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在历史上,火器专家孙元化只有举人功名,却被周延儒提拔为登莱巡抚,主持筹建大明帝国登州火器营。
但是魏藻德却联合陈演,处心积虑的抓住了周延儒的小辫子,大搞道德批斗、扣上一顶乱政的大帽子,最终周延儒倒台,陈演上位。
虽然朱语嫣穿越时空来到大明朝,成为了长平公主朱媺娖,也改变了孙元化的悲惨命运,但这也不影响魏藻德借用其他问题,去打击自己的政敌。
崇祯的治国之道、用人之道、处世之道,可谓毫无建树,却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这就导致许多将领和官员,对他这位皇帝避而远之,不敢期盼能从他手中获得什么尊荣和信任。
而朱媺娖则展现出了,与崇祯皇帝截然不同的品质,她聪慧果敢,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部下都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也为她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忠心。
卢象升收到刘良佐送来的朱由崧后,就按照朱媺娖事先的交代,将一道圣旨送给了刘良佐。
这道圣旨颇为奇特,上面不但盖有象征大明帝国最高权力的玉玺,还盖有朱媺娖的长平公主印玺,以及袁崇焕的军事局官印,似乎象征着一种权力的交融与制衡。
圣旨上的内容分为三段,崇祯皇厉斥责了刘良佐的忤逆不轨,命令他即刻入南京都察院受审,其言辞之严厉,尽显皇帝的威严与愤怒。
而朱媺娖在圣旨上的表述,却截然不同,对刘良佐扶持朱由崧称帝的行为大加赞赏,称其心系大明,忠于朱氏皇族。
令刘良佐即刻入南京兵部任职,展现出了她的宽容与大度。
袁崇焕所写的内容则十分简约明了,要求刘良佐即刻无条件投降,前往南京听从长平公主发落,若抗旨不遵,诛其三族。
刘良佐接到这道奇怪的圣旨后,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感觉看到的一切都如此玄幻。
他心中暗自思忖,不知是自己落伍了,跟不上这变幻莫测的局势,还是大明国真的已经变天了吗?
经过反复斟酌,他最终决定率军逃往相对富裕的湖广,去与左良玉合兵自保,希望凭借两人的力量,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寻得一线生机。
随着刘良佐的前往,湖广地区的局势也变得更加复杂。
至此,大明帝国的中都凤阳光复,卢象升率领一万大军驻扎在此,等待朱媺娖的下一步指示。
而当刘良佐见到左良玉时,才发现他手中也拿着一份相同的圣旨,正为此发愁不已。
而这个时候,孙传庭率大军步步紧逼,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一局面,左良玉和刘良佐两人商量了一夜,最终决定凭借手中的十多万优势兵力,与孙传庭的一万兵马决一死战,妄图通过一场胜利,来提升自己在与南京谈判中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