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左良玉和刘良佐紧锣密鼓筹备,要在武昌府与孙传庭决一死战的时候,局势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常德府和长沙府的皇家陆军趁机渡过长江,气势汹汹杀向了荆州府,对他们形成了侧翼威胁。
在湖广战场上,孙传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谋略,他并没有直接进攻武昌府。
而是仅用了半日时间,就轻松拿下了黄州府,随后又马不停蹄的对汉阳府展开进攻,彻底打乱了左良玉和刘良佐的部署。
左良玉和刘良佐见状大急,匆忙之中,他们率领倾巢之兵杀向黄州府,企图在这里与孙传庭决一死战,挽回局势。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无比凄惨。
他们的军队与皇家陆军相比,装备和战术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遭受到了皇家陆军的降维打击。
皇家陆军装备着先进的燧发枪和滑膛炮,而他们的士兵,大多还使用着火绳枪、三眼铳、虎蹲炮等老旧武器,甚至还有不少人手持大刀长矛。
况且在大明国控制区内,各地官府和百姓都不支持他们,依然认为南京才是大明正统,而他们两人是欺世盗名的反贼。
在众叛亲离,以及皇家陆军先进武器的猛烈攻击下,他们的防线迅速被撕开,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
大决战仅持续了不到三天,刘良佐和左良玉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带领着残部狼狈败逃。
可他们在逃跑途中,又遭遇到了由常德府和长沙府北上的皇家陆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最后,两人倚仗着舟船优势,才勉强逃回了左良玉的老巢——襄阳城。
但他们的厄运却并未就此结束,紧随其后的是上万皇家陆军士兵,以及两万运输辅兵,将襄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襄阳城的守军望着城外,到处飘扬的大明日月龙旗和红旗,心中充满了恐惧,哪里还愿意为反叛者效命。
当左良玉在见识到皇家陆军,用巨型臼炮攻城的威力后,也彻底放弃了抵抗的意志,深知继续抵抗下去,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通过一场血腥的内斗后,左良玉押着刘良佐出城投降。
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却收到了朱媺娖的令旨。
朱媺娖再次展现出了她的大度与仁慈,下令将两人的三族,全部送往台湾岛妥善安置。
至此,这两位曾经在大明国呼风唤雨的历史名人,就这样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去台湾岛过上了富家翁的安逸生活,远离了中原的纷争与战火。
在朱由崧的处置问题上,崇祯皇帝与朱媺娖之间,却又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崇祯认为朱由崧忤逆叛乱,罪大恶极,必须要处以极刑,以彰显国法的无情和皇室的尊严。
而朱媺娖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朱由崧是宗室内,最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在当前的局势下,应该加以重用,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宗室内部的精诚团结。
两人之间的这一矛盾,被周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在暗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使原本只是父女之间的分歧,逐渐发展成为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政治争斗。
南京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各方势力纷纷站队,局势变的愈发紧张而复杂。
朱媺娖在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也就不再言语,而是派出李若琏的锦衣卫,在南京城内展开反腐倡廉宣传,转移众人的注意力。
当她展现出强硬态度后,南京城内的火药味却慢慢消散,一场新旧双方的对抗,就这样来的意外,走的突然。
崇祯皇帝对此大为恼火,认为朱媺娖是在故意与他作对,而南京城内的文武百官,眼中只有利益,没有他这位大明国皇帝。
他心中的不满愈发强烈,再次骂出了“文官误国”的话,然后便气冲冲回到后宫的温柔乡,不再参与任何军政事务,将自己封闭起来。
这个时候,北京城内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被隐匿于暗处的锦衣卫收集,陆续传回了南京城中。
崇祯皇帝在听闻这些消息后,他心中所坚守的那份固执,终于在这一刻,被他彻底放弃了。
离开北京城的时候,崇祯也曾在心中思量过,自己的官僚队伍中或许会存在一些贪腐之徒,也必然会有一些贪生怕死的人。
可现实的残酷,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几乎所有滞留京师的官员,在大顺军兵临城下之际,竟然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投降。
流寇仅在京城一地,就收缴到了令人咋舌的三千多万两白银,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初在国家极度穷困的时候,这些官员却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一毛不拔。
崇祯帝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往昔的画面,自己身为大明帝国天子,却身穿打着补丁的皇袍,每日里为了筹集军饷而焦头烂额。
求这些大臣们伸出援手,可他们却无动于衷,对自己这位皇帝冷漠以对。
崇祯的目光中,不禁透露出深深的失望与哀怨。
那内阁首辅魏藻德,最初只不过是一介默默无闻的白丁,是自己独具慧眼,力排众议,将他一步步提拔至首辅的位置上,给予了他万众瞩目的荣耀与权力。
可如今呢?魏藻德在吐出了一万两白银后,却依旧未能逃脱流寇的严刑拷打,最终惨死于阴暗潮湿的牢狱之中。
崇祯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他缓缓地抬起头,望向那高高在上的宫顶,不禁发出了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
随后,一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竟然脱口而出:
“人活在这世间,不过只有匆匆数十载,你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何用?到底拥有多大的权力才会满足?
难道您们就没想过要做一个忠臣,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做一个心怀天下的好人吗?
凭借这短暂的一生,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好名声,让后世子孙敬仰赞颂,却非要遗臭万年?”
就在崇祯帝沉浸于无尽的悲痛中时,朱媺娖已悄然走入了房间,只是安静的站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