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张承范所部,还是齐克让所部,大家都没有从朝廷那里得到哪怕一丁点的补给,自然是毫无斗志,根本没有任何作战的意图了。】
【虽然张承范和齐克让并不想让军队这么消沉下去,但他明明也找不到什么办法。】
【而潼关这边,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形:在潼关左边,有一座山谷,是能够通行的,但是平日为了确保入关的税收可以全部征收,所以这个地方是禁止通行的,所以此地也被称为“禁谷”“禁坑”“禁阬”。】
【在布置防守的时候,双方的军队都只防守了潼关的关隘,并没有分兵去防守这个禁谷。】
【黄巢带着起义军抵达潼关之下后,他亲自率军进攻,起义军士气极为旺盛,可谓是惊天动地,直接把唐军压得低了一头。】
【最先和起义军交手的是驻扎在关外的齐克让所部,双方从早晨交战到了中午,过去了大半日,起初齐克让所部还可以稍稍击退一下起义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就饥饿的士卒越发虚弱,既饥饿又疲惫,最终无力抵抗起义军的攻势,败退了下来。】
【齐克让所部开始崩溃,不仅后退溃散,还有人干脆烧了营地,随后,这些溃兵全部奔着潼关之内而去——虽然潼关有张承范所部镇守,不好突破,但是那不是还有一个无人防守的禁谷吗?】
【因此,这些溃兵就纷纷涌向了禁谷,将防线冲的七零八落,将这边本来还有一些的防御工事全部践踏了个干净。】
【而有着溃兵在前面冲锋开道,起义军自然可以省省心,直接从齐克让所部开出来的通道前进了啊。】
【虽然张承范率众紧急布防,在这一天,起义军并没有攻破潼关,可是显然潼关也守不下去了。】
【于是,当天,张承范紧急上书求援,其中表示:“臣已经离开京城六天时间,麾下士卒没有增加一人,粮饷也没有听说发放。等到臣抵达潼关的时候,巨寇已来,臣以两千余人拒六十万之中,外面的齐克让所部饥饿溃败,破坏防线。”】
【“臣之失守,即便让臣遭受鼎镬这样用过烹煮的酷刑也心甘情愿;可是朝廷谋臣们,你们又愧颜何寄!”】
【当然,这封上书注定是没有回答的。】
【第二天,黄巢的起义军就对潼关发动了猛攻,张承范全力防守,依靠地利,到底战到了晚上,而防线最多也就坚持到这里了。】
【晚上,起义军放火焚烧潼关关楼,同时又不断地尝试从禁谷突破防线——他们成功了,起义军开始对潼关展开内外夹攻,关上的唐军再也无法支撑下去,开始溃败。】
对于这个结果,哪怕是没什么作战经验的普通百姓也毫不意外。
这齐克让和张承范手底下的兵都已经成了这个样子,又怎么可能是黄巢起义军的对手?加上双方兵力悬殊,那就更不可能了。
潼关再是一座雄关,再怎么易守难攻,那也只是一座关,是关,就总是能够被攻破的。
倒是唐朝朝廷的情况,更值得大家讨论一些。
“这唐僖宗是不是已经走了?”有人猜测道,“张承范自己说他已经离京六天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已经足够皇帝准备好跑路的东西然后跑了吧?”
反正皇帝本来不就是打算要跑的。
“也不一定,这个时候潼关还没有彻底被黄巢攻下,朝廷如果要脸的话,也不太好现在就跑路。”也有人不赞同,“那些个官员贵族们,可是把脸面看得比天都大……虽然他们自己做事儿有时候也不太要脸……”
说着说着,这人又有些犹豫了起来。
按照他的经验和观察,这些有些身份地位的人家,那可都一向自恃身份,向来要脸,从来并不愿意做什么丢脸丢体面丢身份的事情,他也是根据这一点来推断唐朝朝廷还没有跑路的。
但是,他确实也见识过这种人家做出来许多相当不要脸的事情——而且人家还不觉得自己的做法不要脸,一点也不觉得。
要是从后面这种情况来说的话,那唐朝朝廷已经跑路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说人家丢脸,可人家不一定觉得自己这么做丢脸啊!
这种人家,有时候吧,好像对“脸面”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标准。
这种标准,同样的人家可能能够明白,可他们这样的小民是真的搞不太明白。
“其实就是朝廷没跑,也不可能理会张承范这封上书的啊,”另一人道,“就算朝廷没跑,可看到张承范的上书之后,知道齐克让所部已经溃败,那朝廷肯定第一个反应就是跑路了,怎么可能还理会张承范?”
以唐朝朝廷这种早就想好了要跑去蜀中,并且还把那三川节度使的人选都已经确定下来的做法,那怎么可能会理会一看就知道守不住的潼关?
张承范从被派出去的那一刻起,就是被抛弃了的。
所以,如果这封上书能够及时送到朝中,那么收到这封上书的皇帝、谋臣们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心虚惭愧的感受的,他们只会想:啊,现在必须得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